以最严谨标准守护食品安全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监测评估与国民营养工作的发展目标、保障措施等作出系统设计和具体部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工作,加快建立“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其中,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中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截至“十三五”末期,我国已制定公布1311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构建起了与国际接轨的、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框架体系,这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起到了重要基础支撑作用。
不过,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食品安全也面临一些新的显性与潜在危害。如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不规范使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也逐渐显现。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公众对食品安全、合理膳食等方面的需求愈发凸显。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地修订食品安全标准,优化风险监测、评估等工作,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首先,与时俱进修订食品安全标准。使用多少食品添加剂、容忍多大程度的微生物污染,我们才可在享用美食时无需担忧食品安全?最为直观的判定依据就是食品安全标准。这既是食品生产经营者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为准则,也是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执法的客观依据。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此次《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制定修订不少于1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将有力确保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让老百姓吃得更加放心。
由于食品安全标准具有国际共通性,因此我国在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时,不仅要参考国际层面的统一要求,也要考虑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领域发挥中国作用。为此《规划》提出要深入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工作,主动牵头或参与重要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制定。这既是履行我国国际责任的需要,也有助于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其次,优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无论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还是风险评估,都涉及大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提高风险监测、评估质效的特别作用。此次《规划》也明确要求,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大数据库,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撑科学决策。这既可以充分挖掘现有数据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及预警方面的作用,也可以提高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沟通的效率。
除了加强数据合作共享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外,也需要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向基层下沉。近年来,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因操作不当引发食物中毒的问题也不时见诸报端。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在基层一线食源性疾病方面的监测作用。为此《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医防融合,提升基层疾控机构、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能力和隐患识别能力,这有助于提升基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水平,提高地方监管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最后,着力推动实现营养安全。营养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应有之义。营养安全有助于保障健康,也有助于促进健康。因此,我们需要合理的膳食来发挥营养对健康的护航作用,“健康中国”战略也从国家整体发展的高度,肯定了合理膳食对于保障健康的基础作用。因此,此次《规划》也将实施国民营养计划、落实合理膳食行动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一项主要任务,助力推动全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