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提出“关于深化我国益生菌科学研究水平,推进益生菌标准法规建设的建议”。他表示,益生菌行业快速发展中存在着益生菌概念使用不当、功效作用难以科学界定、产品标识不规范等问题,建议明确益生菌相关产品分类,建立《益生菌》国家标准,持续开展广泛的益生菌科普教育。
应用益生菌等具有健康特征的功能原料,已成为食品工业创新发展的“增速引擎”。陈卫认为,益生菌行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健康作用被关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潜在隐患和风险,主要表现在“益生菌无用论”以及“益生菌万能论”,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益生菌的评价和在食品中应用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益生菌原料备案工作暂未落地,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审批速度与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不同步。
“当前我国益生菌行业发展中面临两个问题,一些商家过度宣传、‘神话’益生菌的功能,导致消费者陷入‘益生菌包治百病’的误区;同时,也有不实报道宣扬‘益生菌无用’的观点,严重夸大益生菌的危害,这些都是对益生菌功能的不科学认识,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不利于益生菌行业的健康发展。”陈卫表示。
此外,当前我国发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已有38个菌种,但如何界定某菌株是否为益生菌缺乏相关的标准和规定,致使我国“益生菌”概念使用不规范。陈卫认为,目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版)、《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团体标准,我国亟须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开展益生菌国家标准建设,规范益生菌概念的使用,明确益生菌菌株系统性评价流程与规范。
当前我国正在逐渐推进益生菌类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双轨制建设,其中益生菌类保健食品注册法规取得重要进展,但陈卫认为,该类产品注册审批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稳定性试验周期长,导致益生菌类保健食品上市周期较长;二是益生菌菌株材料的评审是难点和重点,且存在重复审评问题;三是审评速度与市场需求不对应。
对此,陈卫建议科技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我国益生菌科技更深入的研究水平,引导行业重视益生菌功效性与菌株量效关系确证,突破益生菌产业化中的关键技术瓶颈;明确益生菌相关产品分类,建立《益生菌》国家标准,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优化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审评审批工作,加快推动益生菌原料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重视科技界形成的共识性结论,科学引导并创作高质量的益生菌科普作品,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