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政协收到了一份来自于政协委员、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的提案。提案称,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及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结合上海建设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的目标,建议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的基础上筹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
原来,自上海市开展大调研以来,上海市质监局多次就国际标准化问题来到上药集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单位开展大调研,甚至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还带队展开了提升上海国际标准化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高地的专题调研,并将调研结果转化为提案,于今年5月提交到了上海市政协。
标准化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从国际上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不把标准化作为国家战略,把标准竞争作为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积极掌握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在大调研中,上海市质监局发现,近年来,中医药广泛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8万所机构提供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服务的年市场份额高达50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潜力引起韩国、日本等国在争夺中医药国际话语权方面的激烈竞争,标准化已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上海质监局局长黄小路带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调研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以及配套科技研发等情况
通过制定国际标准抢占国际话语权已成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竞争的焦点。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积极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积极开展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的申请筹建工作,并于2009年9月取得成功。2015年6月,上海进一步整合中医药标准化资源,成立了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为上海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大调研中还发现,尽管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还存在国际化水平不够高、国际合作与交流不够深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
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下属的ISO/TC249秘书处着力加强国际标准制定,已正式发布28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正在研制的国际标准46项,实现了ISO领域中医药国际标准零的突破。但由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与上海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建设目标以及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上海模式”任务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目前既精通中医药专业技能又掌握标准化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短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海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深度发展等。
“中医药是我国的原创医学,目前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ISO/TC249为重点,建设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体系,通过标准化手段引领和支撑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黄小路提出了《关于筹建上海市中医药国际化标准研究院的建议》的提案,提交至上海市政协,通过对大调研的总结,为上海建言献策。
黄小路在提案中称,筹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是上海打造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为深入推进中医药国标标准化工作、搭建更为有效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交流平台,促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广泛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提供坚实的支撑和服务。
对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的筹建,黄小路建议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以国际视野系统谋划筹建,由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建,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上海市卫生和计生委员会以及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提供指导与协助。
“建议在筹建过程中给予政策支持。”黄小路认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全球参与、各国协商一致的过程,研究院的建设将覆盖标准化、临床、科研、教育、产品认证等中医药全产业链,建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场地建设、设备采购、信息化建设、科技研发、出国交流等方面给予财政经费保障。
此外,黄小路还建议,将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建设成综合性工作平台,该平台要集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产业化为一体,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研究,确保我国在中医药/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化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并承担ISO/TC249秘书处及WHO、WFCMS相关中医药标准化组织工作,服务中医药产业化及国际市场拓展,支撑海外中医中心建设。
黄小路说,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的建设离不开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他建议,依托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人才政策,建设一流的中医药企业创建创新型人才基地,打造一支国际标准化的人才梯队,促进我国中医药“走出去”,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