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啊摇,船儿摇到外婆桥。”轻柔、和缓……这大概是很多人读到童谣时的印象。然而,近日一则有关“恐怖童谣”的报道持续发酵,进而引发有关图书分级的讨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家长希望能有图书分级标准给出购书参考;而据专家所言,图书分级是有必要的,但具体怎么“分”,仍需探索。(新华网)
事实上,同上述这条有关“恐怖童谣”的新闻相似,据媒体报道,大约10年前,一只“自杀兔”在童书市场走红,这只整天想着用各种奇葩方法寻死的兔子,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追捧,也引起了家长们的恐慌:孩子们以效仿兔子的自杀游戏为乐,其身心健康可怎么办?这本名为《找死的兔子》的英国漫画书,成为了人们开始讨论中国应该建立童书分级制度的重要范例。
然而,时至今日,对于童书分级问题,在国内仍存在一些争议。支持者的理由很充分,从家长角度来看就无需多说了;反对者的声音似乎也有道理,儿童图书给出指导性的读者年龄,会伤害小朋友们的阅读兴趣。但二者有一点是统一的,就是都希望孩子们能够读到更多更好的图书。为解决这一难题,去年7月,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指导下,京、沪、江、浙全民阅读办联合发布《中国分级阅读苏州宣言》,再次强调“分级阅读”概念,提出通过建立符合中国国情、适宜中国儿童与青少年的分级阅读标准和测评体系,引导少儿科学阅读、智慧阅读。
分级标准是分级阅读的关键。据了解,我国目前采用的分级标准是从西方国家借鉴而来,多按年龄笼统分级。以0—12岁的孩子为阅读主体,分别给出0—3岁、3—6岁、6—8岁、8—12岁四个年龄段儿童的阅读推荐书目。专家指出,这种基于儿童年龄的分级,简单而粗浅,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事实上,这也是一些人之所以反对童书分级的理由。
换言之,童书分级标准不宜搞“一刀切”,应当扎根“中国土壤”、符合“中国国情”。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其心智水平、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也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机械地以年龄划线,很多经典读物就可能被划进“儿童不宜”之列,几岁孩子读几岁的书,无疑显得有些局限。
一套科学的分级阅读标准和测评体系,需要专业、严谨的开发与测试。比如,有人提出按照孩子的认知、学习能力来分级,儿童通过测评之后,再推荐与其阅读能力相匹配的阅读内容,同时智能安排进阶的阅读内容。在大数据广泛应用的今天,建立这种分级标准应不是难事。当然,再好的分级标准,关键在于执行。在这方面,出版机构和销售方尤其要负起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