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由于软件看不见、摸不着,软件功能难以清晰界定,我国软件交易环节存在交易价格不透明等诸多问题,不过,这种局面有望被打破。3月21日,经北京市质监局受国家标准委委托派出的专家组两天审核,北京软交所软件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该项目是北京首个软件交易服务领域的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与会专家表示,北京软交所研究制定的软件交易服务标准体系,通过运用系统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围绕软件交易服务发展主线,以交易所的模式做标准化交易,推出了采购标准、交付标准及价格标准三大软件标准体系,解决了软件交易中价格不透明、交易信息离散、技术门槛高等问题。该项目成果填补国内软件交易服务领域标准化空白,为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现状:我国软件交易行业存在三大难题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核心支撑。
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6231.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3%。2011~2015年年均现价增速达到12.0%,实现增加值2372.7亿元。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要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规模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
我国的软件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但是标准化软件交易比重甚少,高比例的软件交易集中于项目型,且依然在系统集成商与用户之间直接交易。
“当前软件交易市场内,软件作为典型的非标交易物,面临着采购难、定价难、交付难三大难题,导致了交易双方在交付确认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最终出现所谓的信息化解决与信息化需求不对等的问题。”北京软交所总裁胡才勇指出,如何实现标准化交易已成为促进软件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试点:软件交易过程有理可依、有据可查
为更好的促进行业发展,推广软件公平、公正、透明交易的软件交易规则,软交所于2015年7月向北京市质监局提出了开展软件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申请。
2016年,北京软交所软件交易服务标准化成功入选2016年度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北京市首个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的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两年来,北京软交所按照GB/T
24421及试点任务要求,结合自己业务实际,对软件交易行业状况、业务难点、业务服务内容认真研究,搭建了以采购、交付、定价为主体的软件交易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并以实际业务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了相关标准,形成并完善了体系内容。
“具体来说,根据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任务和要求,围绕软件交易发展主线,从标准软件交易和非标准软件交易两个方向开展软件交易标准化服务。”胡才勇告诉记者,软交所通过对软件交易过程中的采购、定价、支付三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使得交易双方在软件交易过程中有理可依、有据可查。
软交所是如何做到让交易过程有理可依、有据可查?
“我们在公司原有的软件交易服务标准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总计300余项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政策性文件等,进行了三次全面筛查,最终选用可用法律法规39个,各级标准30个。同时,进行持续跟踪,确保所用法律法规和各级标准的高度适用性。”
胡才勇解释说。
在标准编制时,软交所注重对服务过程的描述,使业务人员明白服务什么、由谁做、什么时间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使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
2017年5月,软交所完成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5类19项)、服务保障标准体系(7类34项)、服务提供标准体系(6类50项),合计103项标准的编写。
胡才勇称,在标准化试运行过程中,软交所通过学习利用标准化工作思路与方法,实现了服务提供与管理过程的无缝衔接,建立了稳定有序的工作程序与秩序,有效解决了管理过程中的难点与盲点。
今后:以点带面向国内其它城市进行复制推广
标准化建设是推动我国服务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软交所总裁胡才勇表示,下一步,软交所一方面会把软件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及成果进行总结,在国内其它城市进行复制推广,以点带面,促进软件交易标准在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内得到落实。另一方面会加强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方面的需求调研,突出共性抓住特性,根据软件交易服务和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成立软件交易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专业团队,输出服务管理,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为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发展发挥孵化器作用。
他还表示,软交所将进一步创新标准化工作方法,对标准化工作实施动态管理,持续优化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当中去,争取成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