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2日,厦门市古代艺术品研究会组织相关专家,对以拉曼检测技术为主要手段的首例翡翠鉴定系列团体标准《样品命名规则 翡翠》及《样品鉴定 翡翠》进行了审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标准的制定,是首例在国家标准的框架下,相关国家标准具体实施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团体标准的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和良好的现实示范作用。
玉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翡翠被誉为“玉中之王”,它流光溢彩,绚烂夺目,是玉中价值最高的一种,历来深受国人的喜爱。翡翠由于形成年代悠久,矿物成分十分复杂,如何鉴定翡翠,判别一件翡翠是否为天然翡翠,以及如何鉴别假冒的翡翠,一直是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2017年10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新国标GB/T 16553-2017《珠宝玉石
鉴定》中,拉曼光谱分析首次被列入宝玉石的检测项目中。为响应新的国家标准,厦门市古代艺术品研究会牵头并组织厦门市寒江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并联合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集结多位博士及资深翡翠收藏家、鉴赏家十数名,历经六个多月的反复研讨及百次样品的检测,组织并起草了国内首例以拉曼光谱为主要检测分析手段的翡翠鉴定团体标准--《样品命名规则 翡翠》(T/GYSP 4-2018)及《样品鉴定 翡翠》(T/GYSP 5-2018)。
拉曼光谱分析法是基于1928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实验中发现的拉曼散射效应。它是一种研究物质分子结构特征的有力手段,具有非破坏性、非接触性的检测特点。拉曼光谱的应用范围遍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用其鉴定宝玉石,根据的是来自矿物分子结构基团的本质信息。翡翠的主要组成矿物--钠铝辉石的拉曼光谱特征非常明显,而传统工艺中用于抛光的虫蜡的拉曼光谱和非天然翡翠中用的环氧树脂的拉曼光谱各不相同。拉曼光谱在鉴定天然翡翠、非天然翡翠(充填/注胶/染色)和非翡翠(假冒翡翠)上十分灵敏且准确可靠,有效填补了现行红外光谱的不足。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并使用拉曼光谱,距今有20多年的历史,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作为此次标准起草单位之一的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拉曼光谱技术上,亦是全球领军的科研机构之一。
该系列翡翠团体标准的发布,是我国宝玉石检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顺应了宝玉石检测科学数据化的迫切需要,对于翡翠行业和其他宝玉石行业的良性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标准也是厦门市古代艺术品研究会在2017年11月发布的《古陶瓷样品检测报告基本要求》(T/GYSP 1-2017)、《古陶瓷样品命名规则》(T/GYSP 2-2017)和《古陶瓷鉴定 化学成分组成》(T/GYSP 3-2017)的基础上发布的第二批有针对性的实用团体标准。相关标准的研制和发布,标志着厦门市古代艺术品研究会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