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宣布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与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本次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更加与时俱进,努力呈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将学习了解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等相关内容。
据悉,教育部自2013年就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适应不同学生学习不同语种的需要,单科课程标准增加至20个,二是将每科的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部分,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者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考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强调,国家非常明确,课程标准是龙头,是总纲,是依据,要根据国家标准去编教材、组织教学、实施考试、进行评价。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2018年秋季起,全国普通高中将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含校本课程8学分)。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郑富芝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大亮点就是研制了中国高中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在这个质量标准当中,对学生学习的程度做了一个水平划分,一般三到五级,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最后学习结果的程度,把它划成不同层次。这样划分之后,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在教学过程当中,因为有层次了,有水平划分了,老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第二,就是给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提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