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地震局举办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新闻发布会。这是我国首个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的基础性国家标准,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截至2016年底,本市建设完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20处,其中Ⅰ类场所11处、Ⅱ类场所45处、Ⅲ类场所64处,总面积约1831万平方米,可疏散约299.96万人。
据介绍,作为安置受灾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往往需要安置数百人、数千人,甚至数万人。这些受灾群众可能来自不同地区,年龄从婴幼儿到百岁的老者,且存在较大的人员素质、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差异,还可能包括受到身体创伤和心灵创伤群体。快速、高效安置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必须有预先制定好的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措施。
该标准在充分借鉴国外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震后救援及灾区民众安置工作实际,通过对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工作的调研,吸取了灾区场所运行管理的工作经验做法,并将其中好的做法纳入标准,以适用于我国场所运行管理及震后民众安置工作需要。该管理指南非常细致,甚至包括了灾民的宠物安置、车辆安置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