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在标准和质量上把好关。”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考察城市规划建设情况,就新机场建设及群众搬迁安置房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考察期间,他反复强调“要在标准和质量上把好关”,这不仅是对建设某一项民生工程的具体要求,从更广泛意义上讲,是对所有产品、服务、工程供给的质量要求,也是对所有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质量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时代性。“要在标准和质量上把好关”,这一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标准和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丰富了他深刻的质量思想,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
“要在标准和质量上把好关”,这是因为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在质量上怎样把关,就会有怎样的质量供给,如果不把好关,守不住质量安全底线,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会影响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就会不满意,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掣肘。前些年人们经常听到“楼脆脆”“楼歪歪”“桥垮垮”等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件,老百姓对此反响强烈,意见很大。出现这些问题,根源就在于工程建设之初就没有把好关,降低了标准要求、忽视了质量管理。偷工减量、以次充好、疏于质量管理……这样的惨痛教训已足够多,必须深刻反思。现在我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确定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发凸显,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愈发突出。质量提升是追求,是理想;质量安全是底线,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于这样的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标准和质量上把好关”,深义自现。
“要在标准和质量上把好关”,把质量安全问题“关”在外面,必须要有从严从紧从实从硬的工作作风。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各个领域开展深入调研摸底,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大而化之,搞“一刀切”“通用方”。问题就是导向,问题就是有的放矢的靶子。只有准确发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如实摆出问题,解决问题才有针对性,才有突破性,也才有实效性。而实际解决问题的“把关”,当然还得靠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问题关键是制度和措施”。这就要求涉及质量管理的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不断加强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监管手段,形成覆盖产品生产销售消费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任何环节都不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要在标准和质量上把好关”,必须心中装着人民,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质量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这个“根本标准”也是“要在标准和质量上把好关”的标准。要始终把让群众满意作为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高起点着眼、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必须坚持严字当头,防止降格以求。要严格按标准部署工作,不达标准不交账,决不满足于一事之成、一时之效。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体味到质量获得感,真真正正感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