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国家质量检测标准,由于沿用了前苏联模式,与现行的国际商业标准差距很大,所以,我国检测标准难以被国际买家接受和承认。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在检测标准研究和制定方面的投入较少,没有让大型企业和商业机构充分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所以新标准的制定和旧标准的更新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标准的滞后迫使中国企业被动地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 我国现有的纺织标准和检测体系不被国际买家和市场接受,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在国际上,检测是商业自愿行为,一般都是国际买家进行质量检测,以实现对采购产品质量的把握。我国现有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国家抽查和质量监督为核心内容,带有强制性的含义。我国有大量企业对质量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往往抱着侥幸心理,逃避强制性检测。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反差,直接后果就是国际买家对中国企业和产品质量的信心不足。发达国家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建立在企业标准和权威标准融合的基础上,企业标准约束产品质量,权威标准认证产品质量,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质量的体系。 中国纺织标准一定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所谓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是指中国应迅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标准体系,同时鼓励和支持建立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协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只有我们的标准和检测在世界有一席之地,才能带动中国纺织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否则,中国纺织工业必然要在标准和检测上受人欺负,中国纺织行业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被人牵制的局面。 笔者认为,我国检测行业的国际化已经刻不容缓。中国是纺织大国,纺织品质量却要到国外检测机构进行检验,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现实。应该说,国家近几年来对检测机构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无论在设备上还是技术上都与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相差无几,但是最关键的机制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所以无论是商检还是质检系统的检测中心,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迈出国门,走上商业化的道路。 当前,我们与国际商业检测机构的差距主要是体现在国际买家的认可上,而国际买家认可的主要条件就是商业化和遍布全球的检测网络。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路非常明确,就是要逐步实现检测体系的商业化和全球化。商业化意味着我国政府要将质检系统检测中心、商检系统检测中心和纤维检验局检测中心从政府体系中剥离出来,进行商业化重组,组建商业检测机构为全行业服务,通过服务获取收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这样还可以解决执法监督与公正检测服务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全球化发展理念是,按照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发展模式,由几个检验集团分别在国际主要纺织品生产和消费市场建立分支机构,广大消费者和国际买家可以在世界各地采用中国标准,并委托进行质量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