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皮弄村种着几亩田的沈德芬,每天早上7点就会把头天下午才收上来的蔬菜送进紫欣市场,在自己的摊位上整整齐齐地堆好,等待着第一批“老顾客”的光临。到了下午6点多,她才匆匆往家赶。
2006年3月,华漕镇上的紫欣市场完成了标准化菜场的改造,辟出了“标准化”的菜农自产自销专区,实行本地菜农摊位费减免的政策。如今,先到菜农自销区里挑些时令菜已成了周围居民“逛菜场”的习惯。
24小时里可以“从田头到餐桌”
沈德芬种了一辈子的菜,可现在她主要负责“销售”,地里的活大多交给了老伴。如果碰上卖得好的时候,她就会在中午给老伴打个电话,让他找人把早上收割下来的菜送过来,保证在晚市前“新鲜上市”。
住在紫薇新村的徐阿姨进了菜场后,径直走过来称了几把芹菜。她告诉记者,她是这里的“老主顾”,这儿卖的本地菜,比其他摊位上要新鲜得多,上了餐桌就知道味道确实不一样。
市场负责人解释,在市场里,除了菜农自产自销的,其他的都是从批发市场进的货,从采摘到被食用至少得耽搁两三天。这对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的口味还是有影响的。
一个月能赚两三千
另一位来这儿“自产自销”的本地菜农徐翔林,则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下岗在家的他在鹫山村种些芹菜、青菜、菠菜等,一天能卖个百来斤,这些菜的种植周期大多在月余,他的三四亩地就能保证每天的供应量。两年前每亩两百多元的农业税被取消,再加上镇里给的种田补贴,现在他一个月能净赚个两三千。
做好台账让自销菜也能“溯源”
有居民担心,菜农自销的菜没经过批发环节的“抽检”会不会有农药残留?市场为此建立完备的台账制度让居民吃下“定心丸”。每个摊位当天的摊主是谁,卖了什么菜台账里都一清二楚。而从源头上,镇里还有耕地的村则会为自己的菜农开出“自产自销证”,持证的菜农将在农技中心指导下使用农药。
像沈德芬、徐翔林这样的本地菜农进紫欣市场,还能享受摊位费的减免。这也为整治乱设摊提供了一个“疏解之道”。市场杨经理表示,以前一到早晚高峰乱设摊就很厉害,去年镇里搞集中整治,市场也参与进来,承诺摊位费减免,让摆摊的菜农能用低廉的价格进场卖菜,如今市场外再也不见“马路菜场”的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