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专家召开审定会议,对《秸秆碎混还田玉米垄作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进行了审定。该地方标准获得专家一致通过,将于近日发布实施。
农作物秸秆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副产品,其产量大,分布广,但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约40%。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造成雾霾天气,成为政府工作的难题之一。
为解决秸秆全量还田难、耕地质量下降等农业突出问题,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探索秸秆直接全量还田这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下的玉米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于2016年开始,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开始先后在牡丹江管局八五五农场、八五四农场,建三江管局胜利农场、勤得利农场,红兴隆管局二九一农场、北兴农场,九三管理局尖山农场、嫩江农场,北安管理局赵光农场、长水河农场,齐齐哈尔管理局克山农场、富裕牧场开展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秸秆全量碎混还田下联合深松整地是适合黑龙江省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二九一农场连续5年开展此项试验示范产量平均增加5%~8%,与2010年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26%。2017年12月,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提出地方标准立项申请,2018年4月,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予以立项,列入2018年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
该标准的秸秆碎混全量还田模式不仅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而且秸秆覆盖度30%可以减少70%的风蚀、水蚀,增加渗透量,提高玉米增产潜力。同时,本标准采用深松联合整地的保护性耕作方式,解决了传统翻耕带来的黑土地风蚀、雨蚀、压实及作业成本高等问题。每亩节约作业成本3元~10元,以全省玉米种植面积1亿亩,实施此模式的玉米种植面积2000万亩计算,节约成本0.6亿~2.0亿元。本标准适宜在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实施,标准有效推进后对保护环境、培肥地力、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