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不同语种之间的相互学习是实现全人类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高考在即,英语作为重点考试科目备受关注。
中国人学习英语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有人将英语作为工具,有人将学习英语当成兴趣。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学习英语的“大军”中来,但盲目的学习要不得。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已于
2018年6月1日正式实施,英语能力有了国家“标尺”,以期能为英语学习者带来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其对自身的能力进行准确地认知。
始于懵懂
历经多次变革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中国人最早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也如同婴孩学说话一样,经历了从一无所知到游刃有余的过程。
起初只有生活在沿海城市或者家境富庶的少数人才能够接触到英语。后来英语在我国实现规范化学习是以1903年京师大学堂合并京师同文馆改为译学馆进行招生为起点,标志着英语正式进入大学教育。
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国人对于英语考试的探索不断深入,前有1987年就开始在大学中施行并延续至今的英语四级考试和1989年开始的英语六级考试;后有90年代兴起的“出国热”引导着人们将目光聚焦在国外的托福、雅思、GRE等英语考试上。
学子们抱着大本的词汇书站在校园或空地上大声朗读和背诵的场景屡见不鲜。在上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对于学习英语的热情只增不减。
努力多年
效果差强人意
对于很多人来说,英语的学习贯穿了整个学习生涯。自幼儿园接触英语开始,我们会经历中考、高考、研考以及工作之后的职称英语等考试,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被应试教育绑住“手脚”,尽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英语的学习效果却仍不如人意。
英孚教育发布的全球首份《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中指出,中国在44个母语为非英语国家及地区中,英语熟练度仅排在29位,在亚洲区域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泰国。
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英语学习班和英语测试种类繁多,但是标准各异,考试级别概念不清,很多考试在英语的应用和应试方面是割裂开的。
现行的英语等级测试与评估不能全面覆盖不同层级的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而且并不凸显语言在交流中的使用功能,导致很多“声音”将国人学习的英语称之为“哑巴英语”。
我国是一个语言大国,同样是一个英语学习大国,但是我们不能成为一个语言能力小国,将英语能力最大化的提升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和一直在探索的事。外语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国家“标尺”
助力能力提升
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是2014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并于
2018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面向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测评标准。
此次发布的这一标准意味着什么?此前不同考试项目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差别不明确,很多英语学习者都是考完这个考那个,手里捏着很多证书但还是无法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有清晰的认知。
新的量表将会改变这种局面。这项英语能力测评标准对语言能力总表,以及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组构能力、语用能力、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等方面建立整体的考察体系。改变目前外语考试种类繁多,但相互无法参考、教学互不衔接等问题,实现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的目标。
教育部同时表示,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已经处于研发阶段,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在阐述自己的英语能力时,除了介绍英语四六级的成绩,还可以明确的说出我的英语水平处于哪个等级。
努力改变枯燥的单词、繁琐的语法、呆板的教学这种恶性循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标准通过“讲学测”三个角度规范英语,推动国人英语能力提升。
国学的继承十分重要,在追根溯源的同时,世界通用性语言的学习不能忽视。期待新的标准能够更好的引导英语教学和能力测评更好的发展,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