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条码支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扫码支付”近年来快速发展。由于其具有支付便捷、应用门槛低的优势,创新性地满足了小额便民支付需求,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2011年,央行同意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在限定场景内试点开展条码支付业务,并提出严格的风险管理要求。
条码支付过低的市场进入门槛触发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北京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鹞认为,条码支付“无证驾驶”“危险驾驶”风险集中,自2014年始,各类市场主体唯恐落后于人,部分支付机构采取持续补贴、交叉补贴的方式推广条码支付业务,大搞“跑马圈地”,将支付业务应有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业务规则的统一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合规性置于脑后,造成条码支付风险频发,损害了用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此次规范的发布,意味着条码支付将告别“无证驾驶”。
具体来看,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条码支付在降低商户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剧收单市场乱象;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此外,条码支付借助开放互联网和非专业设备进行交易处理,带来一定的技术风险。包括不法分子可通过截屏、偷拍等手段盗取支付凭证;条码不仅可存储支付要素,也可携带非法链接或程序代码,不法分子可将木马病毒、钓鱼网站链接制成条码,诱导客户扫描,窃取支付敏感信息;普通的手机摄像头、超市简易的收银机扫描枪等不具备加密、防拆机等安全功能的设备均可识别条码,易被不法分子非法改装使用等。
规范围绕5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强调了条码支付的业务资质要求,重申了清算管理要求,要求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规范条码生成和受理,加强商户管理和风险管理。
市场关心的是,针对条码支付的业务规范要求和安全管理措施是否会制约支付创新发展?支付服务属于金融服务,与社会经济运行和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支付安全关乎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稳健经营关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便捷的使用方式、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支付创新的生命力,但不能单纯追求无底线的创新。”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和运营是支付业务长远发展的保障,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采取“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该负责人强调,此次发布的通知和规范旨在指导相关单位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开展支付创新,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利的金融服务。规范提出的业务规范要求和安全管理措施非但不会制约支付创新发展,反而能够指引支付业务创新沿着安全规范的方向发展,确保创新业务的质量和效能,保障行业发展的稳健和长远。
赵鹞表示,通过统一、规范条码支付业务开展的支付创新能够积极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为群众提供安全便利的金融服务,更有望将中国在移动支付、移动金融方面的领先优势辐射海外市场,形成有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话语权的国际标准与监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