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国内首批分拣香菇机器人“上岗”。它们的识别准确率达99.7%,高于人工识别准确率10多个百分点,分拣速度是人工的两倍多,可以0.8秒智能抓取一枚香菇,不仅能连续24小时工作而且避免了人工分拣的二次污染。
近日热播的6集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二集《创新活力》广受好评。该片展示了中国快递业最大的智能分拣工厂里一群不知疲倦的“小黄人”——智能分拣机器人。它们5分钟的计算量相当于北京最繁忙的首都机场一天航班起降计算量,被赋予“惊艳世界的中国黑科技”。
不可否认,智能机器人正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中国智能制造有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10月4日发表题为《中国在科技领域如何追赶对未来不确定的美国》的报道。该报道称,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数据,中国已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国,占到全球研发领域总支出的20%,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已受到来自中国的持续压力。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多次呼吁,作为“中国制造2025”关键一环的中国机器人行业要避免重蹈汽车业的覆辙。随着制造业转型,2014年中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快速成长的市场可能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随着“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品纷繁复杂。未来,标准的统一可能是制约中国制造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持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标准的不断统一必须受到重视。
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指出,到2017年初步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两年过去了,《建设指南》按计划在今年年初作了修订完善,加强了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统筹协调,着力推动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纳入两化融合中。国家将行业标准制定项目交由企业实施并批复专项资金支持,智能制造的行业标准还需在实践中进行长时间探索。
“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堪比德国工业4.0。工业4.0是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被认为是全球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发布的《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确定了工业4.0优先开展的8个关键领域,其中将标准化和参考框架列在首位。德国不同企业共同构成基于统一标准的生态体系,协同作用强大,为德国工业不断强大奠定基础。有网友讲述在德国的经历时提到,德国无论小学大学还是各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所有纸质文件均用打孔器打孔并用双孔文件夹整理,这不是某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是被写入德国标准化学会(DIN)中的标准之一,孔径的位置确保了无论纸张是横板还是竖版,甚至从中间裁切之后都是正中位置。精细的标准以及严格的执行使德国工业受益匪浅。
智能制造无疑正成为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的“新宠”。目前,国际标准制定有3种途径:直接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基于国家标准制定国际标准,团体标准/协会规范转化为国际标准。但现有的国际标准尚不能覆盖智能制造行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各国都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标准上的适当改变,以适应标准国际化需要。
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工业技术雄厚,在工业标准输出方面早有传统。中国制造应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学习德国严谨的标准制定精神,推动中国制造2025各行业标准统一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国际标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