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熨斗标准工作组的各项工作都在积极筹备中,预计2009年3月将举行正式的启动会,开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电熨斗市场一直波澜不惊,无论其他品类的家电如何在价格、品质上激战,电熨斗行业似乎也只是独自在静寂中慢慢蓄积能量。 2008年8月,浙江卓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力集团)正式被任命为“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取暖熨烫器具分技术委员会电熨斗工作组(以下简称电熨斗工作组)”的组长单位,全面负责电熨斗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电熨斗工作组的成立会给中国电熨斗行业的标准制定工作带来那些新的变化呢? 3月或将召开启动会 据了解,《GB 10154-1988 电熨斗》、《GB 4706.2-2007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2部分:电熨斗的特殊要求》、《GBT 18977-2002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熨斗性能测试方法》是中国电熨斗行业的几个主要国家标准。 其中,《GB 4706.2-2007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2部分:电熨斗的特殊要求》是2007年对原有的2003版标准的修订,已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而《GBT 18977-2002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熨斗性能测试方法》也于2008年完成了修订,新的《GBT 18977-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熨斗性能测试方法》将于2009年5月1日起实施。这两项标准的修订工作在电熨斗工作组成立之前就已完成。 而对于制定时间较为久远的《GB 10154-1988 电熨斗》的情况,宁波华裕集团副总经理黄照奇告诉《电器》记者:“该标准是以1988年的电熨斗行业水平为依据制定的,早已不符合中国电熨斗行业的发展要求,而且该标准已经废止多年,却一直没有相应的新标准制定出来,这对行业发展来说的确是一个缺陷。”据了解,在这种的情况下,国内电熨斗企业均按照自己的企业标准,或者出口国家的有关标准来进行研发和生产,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据了解,获得电熨斗工作组组长单位的任命后,卓力集团就开始着手进行工作组的组建工作。据介绍,包括华裕、凯波、月立、新宝等在内的国内企业,已确定将参与电熨斗工作组。而首次负责标准制定工作的卓力集团还表示,正在努力邀请更多的业内专家加入到电熨斗工作组,以期制定出更加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标准。卓力集团副总经理陆田明介绍,目前工作组的各项工作都在积极筹备中,预计2009年3月将举行正式的启动会,开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企业呼吁出台新标准 对于下一步电熨斗行业的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电器》记者采访了不少电熨斗企业,多数企业代表都对此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宁波月立集团副总经理科煜告诉《电器》记者,1988年的电熨斗国家标准中的规定太过笼统,门槛不高,给一些企业利用低价劣质产品抢占市场留下了空间。他认为,修订电熨斗国家标准能够更好地规范电熨斗行业,提高行业门槛,并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而企业通过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工作也能够加强对国家标准的理解,提升自身素质。 经过20年的发展,电熨斗的功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新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据业内人士介绍,电熨斗大致可以分为干式电熨斗和蒸汽电熨斗两类,而现在干式电熨斗的需求量很小,市场上多数产品都是蒸汽电熨斗。科煜表示,新的国家标准应当反映现在行业的发展的现状,以蒸汽电熨斗为例,虽然无法对其蒸汽量和温度值给出具体的指标,但是却可以就其蒸汽量和温度值的误差范围做出明确规定。黄照奇则认为,新的国家标准应当规范型号命名,而且在节能环保成为国家倡导的政策后,电熨斗标准在这方面也应当有所体现。 松下·万宝(广州)电熨斗有限公司技术部课长欧阳计喜则认为,根据行业发展,修订电熨斗国家标准是件好事,但是也要把握好分寸,什么需要规定,什么不需要规定是必须认真思考的,如果规定得太多,企业也没法执行,国家标准的处境就会比较尴尬。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产品协理潘建志也表示,由于不同种类产品的诉求不同,在外观造型、产品功能上都会不同,所以在有些方面不能简单地做出统一规定。 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1月,中国电熨斗产品累计出口9228.5392万台,同比仅增长0.73%。受到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向来瞄准海外市场的电熨斗生产企业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谈到电熨斗国家标准一事,看法各异的企业都在“与国际接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国家标准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具体到电熨斗国家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可以规范企业行为,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中国电熨斗行业通过标准的更新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黄照奇说。而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说:“中国电熨斗生产企业巨大的产能主要依靠海外市场来消解,这是所有企业面对的实际情况,所以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标准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采访中,各电熨斗企业的技术人员都也向记者强调,一个好的产品,首先必须是安全的,然后是要好用,而最关键的还是要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要。“电熨斗国家标准不仅要考虑行业和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更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那些不能忽视的指标就应当明确写入国家标准中。”欧阳计喜说。
|